濟南市2018—2020年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方案
一、工作目標
在完成2017年全市煤炭消費量比2012年減少130萬噸的基礎上,結合國家、省要求,確定全市和各區縣2018—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
(一)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2018—2020年,全市煤炭消費量分別控制在1714萬噸、1703萬噸和1692萬噸以內。
(二)各區縣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結合各區縣煤炭消費占比情況、煤炭消費壓減成效、地區生產總值對煤炭的依賴程度、綠色發展水平以及空氣環境質量等因素,將全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區縣。
二、主要任務
(一)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減少煤炭存量消費。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嚴格執行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壓減力度,嚴格執行質量、環保、能耗、安全等法規標準,推動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轉型升級。對于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企業,責令限期整改;情節嚴重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責令停業、關閉。
(二)推進燃煤鍋爐綜合整治,減少燃煤污染。全面淘汰茶水爐、經營性爐灶、儲糧烘干設備等燃煤設施;禁止新建35蒸噸/小時及以下的燃煤鍋爐;燃氣鍋爐基本完成低氮改造;城市建成區生物質鍋爐實施超低排放改造;65蒸噸/小時及以上燃煤鍋爐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基礎上實施節能改造。
(三)擴大集中供熱范圍,推進城鄉清潔采暖。加強集中供熱熱源和配套管網建設,加快實現供熱網絡互聯互通、覆蓋市域,建設“市域統籌、一張熱網、多個熱源、供需協調、市場化運行”的供熱體系。大力推動清潔能源采暖,采取余熱利用、多能互補清潔取暖、城鄉清潔能源替代建設等措施,增加清潔取暖面積,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力度。到2020年,地熱、熱泵類(空氣源、水源、土壤源、污水源等)供熱面積達到500萬平方米,城區實現100%清潔取暖;城鄉結合部及縣城力爭實現100%清潔能源;因地制宜推廣集中供熱以及使用余熱、天然氣、電能、生物質、民用優質煤等供熱,力爭實現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率100%。
(四)加大散煤治理力度,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煤炭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煤炭及制品生產、銷售、使用、存儲等環節監管,嚴格控制劣質煤炭進入消費市場,嚴厲打擊劣質煤銷售,確保煤炭質量符合《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明確商品煤質量標準要求的通告》(濟政發〔2018〕9號)規定。鼓勵火電等高耗煤行業采用高熱值煤炭,減少低熱值煤炭使用量。加快散煤替代和清潔化治理,優先以鎮或區縣為單元整體推進。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2020年采暖季前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完成省清潔取暖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五)加強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實施非化石能源倍增行動計劃,因地制宜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擴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繼續穩步實施風電開發,力爭到2020年全市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100兆瓦。加快發展光伏發電,力爭到2020年全市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50兆瓦。鼓勵有條件的區縣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及生物天然氣,力爭到2020年全市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250兆瓦。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納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全社會用電比重,力爭到2020年,全市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到4%以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國家和省相應目標要求。
(六)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替代煤炭消費。積極做好協調工作,增加對濟南天然氣供應量,新增天然氣優先用于城鎮居民、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實現“增氣減煤”。合理發展工業燃料用氣,鼓勵能源利用效率高、價格承受能力強、可中斷工業用戶采用天然氣燃料,有序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等可中斷用戶,原則上不再新建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天然氣化工項目。積極推進天然氣管網和儲氣調峰設施建設,提高天然氣輸送、調峰和應急儲氣能力。進一步擴大天然氣管網覆蓋范圍和供氣能力,實現全市天然氣“鎮鎮通”。到2020年采暖季前,天然氣儲備能力達到國家和省量化指標要求。建立完善調峰用戶清單,采暖季實行“壓非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