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鄉水泥行業轉型發展方案
(一)化解過剩產能。嚴禁備案和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建設項目,未經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公告的產能,一律視為違規產能予以關停,禁止對現有熟料生產線進行任何形式增加容積的擴能技術改造。嚴禁借生產礦粉、混凝土拌合料、超細粉煤灰等之名利用粉磨裝備無證生產水泥,不再備案礦粉、混凝土拌合料、粉煤灰粉磨生產線項目,對無證生產的水泥熟料生產線、水泥粉磨裝備予以取締。淘汰2000噸/日及以下通用水泥熟料生產線,直徑3米及以下水泥粉磨裝備;根據工信部2018年11月出臺的《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8年本)》,引導逐步調整退出沒有水泥集團熟料直供的粉磨站。鼓勵有關縣(市)、區出臺更為嚴格的標準,按市定煤炭削減量退出熟料產能,按區域消費量削減粉磨企業,嚴格執行能耗限額和階梯電價制度,引導退出低效產能。積極推進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技術應用,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項目,必須依托現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進行不擴產能的改造,嚴禁借開展協同處置之名建設新增水泥熟料項目。支持水泥骨干企業搭建產能整合平臺,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聯合重組,優化產能布局,提高生產集中度。支持骨干企業結合聯合重組、產能合作、技術改造,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主動壓減競爭乏力的過剩產能。
(二)實施綠色化改造。對符合條件的水泥企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2019年年底前,企業熟料生產工序達到超低排放標準,對達不到超低排放標準的一律關停;實施生產、運輸、貯存等環節管理,確保生產、運輸、貯存等環節無組織排放治理達到相關要求。加快城市建成區水泥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對明確實施退城但逾期未退的水泥企業予以停產。按照“誰開發誰治理”原則,全面做好礦山在開發過程中的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2020年年底前,生產的露天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對粉磨站水泥磨主收塵器廢氣煙囪加裝在線監測裝置,水泥粉磨站粉磨包裝車間呼塵限值達到1.5毫克/立方米。禁止水泥企業超限超載車輛出廠(站)上路行駛,實施綠色運輸,治理無組織排放。到2020年年底,實現水泥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全覆蓋,推廣適用于低氮燃燒器及分級燃燒技術、煙氣脫硫技術及高效收塵技術等成套技術裝備,開展低品位原燃料和廢物資源循環利用、廢氣資源再利用等綠色化技術改造(查看水泥窯余熱鍋爐、低氮燃氣鍋爐),確保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水平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在采暖期對水泥企業實施錯峰生產,錯峰生產清單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根據企業排放水平實行綠色調度制度,對評為綠色環保引領企業的,原則上不再實施錯峰生產。
(三)實施智能化改造。深化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化技術在水泥生產過程中的研究和應用示范,加快水泥企業兩化深度融合進程,推動水泥企業兩化融合不斷向高層次發展,促進水泥行業轉型升級,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在水泥行業推廣,推進水泥企業信息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建設智能化生產線,采用粉磨過程與窯爐煅燒的自適應、非線性、可預測的智能化控制等關鍵技術,實現窯系統關鍵環節的智能控制,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通過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包裝系統、自動裝車系統、清庫機器人等在水泥行業的應用,推動綠色轉型、超低能耗發展,建設綠色工廠,在水泥窯爐、包裝、裝車、清庫等危險、密閉環境和重復作業環節應用機器人進行智能操作、維修。建設廠區物聯網,利用物聯網技術、設備監控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等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應用具有采購、生產、倉儲、計量、銷售、運輸、質量管理、能源管理和財務管理等功能的商業智能系統。建設數字礦山,采用三維礦山模型、在線分析儀等技術,對不同品位石灰石進行搭配開采,提高礦山資源綜合利用率。
(四)提升水泥品質。停止生產32.5等級復合硅酸鹽水泥,依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委發布的GB175-2007《通用硅酸鹽水泥〈第3號修改單〉》,2019年10月1日前全市“全面取消32.5復合硅酸鹽水泥”,逐步取消32.5等級水泥標準,重點生產42.5及以上等級產品,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加強產學研聯合,開發利用特種水泥新型干法生產技術、高性能混凝土,加快發展工程專用水泥、砂石骨料、混凝土摻合料、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水泥制品、部件化制品等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技術提升和產業轉型,搶得市場先機,實現差異化發展。水泥企業全部要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參照《水泥生產企業質量管理規程》(T/CBMF17—2017)開展對標工作,做好水泥標準化化驗室建設等質量技術基礎工作,推進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和質量保障能力建設,嚴格實施過程管控,強化社會監督,實施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推動水泥產品質量提升。將水泥生產許可證制度與追溯管理制度相結合,加大水泥產品抽檢力度,公布水泥企業“黑名單”,對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生產企業依法進行處理,堅決取締無證生產、無質量追溯產品標識的水泥企業。
(五)延伸水泥產業鏈。圍繞建設綠色建材全產業鏈,支持水泥骨干企業充分發揮資金、資源、規模、技術等優勢,對石灰石礦山開采和骨料開采上游產業進行整合,向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和建筑部品延伸,推動資源整合、研發設計、精深加工、物流營銷和工程服務一體化發展,由建材供應商向綜合建材服務商轉變,通過拓展產業鏈壯大實力,實現高端化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加快部品化發展,發展水泥復合多功能保溫墻體、保溫防水屋面集成、功能性水泥部品構件等水泥終端產品,以及輕質混凝土、泡沫水泥等建筑節能水泥制品,通過加大技術研發與創新投入,發展綠色、環保、高附加值產品,實現產品結構優化和產業競爭力提升。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對砂石骨料企業實施整合,打造綠色環保砂石骨料基地。發展和運營綠色建材工業園,開展綠色建材特色小鎮試點,通過“產業+配套+環境”模式,引導下游企業入駐,打造工業旅游示范點。
(六)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示范。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示范工程,發揮水泥窯爐“一窯多用”功能,合理規劃水泥窯協同處置布局,在距離中心城市較近的現有水泥生產線中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示范試點,在資源能源密集區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工業固體廢物示范試點,集中處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危險廢物、污泥、污染土、飛灰等廢棄物,實現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置,加快水泥工業向綠色功能產業轉變。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研發水泥窯協同處置核心裝備,推廣“中信重工裝備+黃河同力運營”模式,對協同處置試點示范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對承擔居民供暖、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或工業固體廢物生產線的企業,不再實施錯峰生產。